5/19,本會於台中高美濕地舉辦了本年度的第一場海洋生態導覽解說培訓,在地漁民黃純卿、台中科博館姚秋如老師和東海大學林惠真老師三位講者從各自的專長出發,為參與者分享、介紹了他們的海洋與海岸經驗。
在地漁民黃純卿分享與海的故事
漁民黃純卿有著豐富的海上作業經驗,從延承家族事業的抓魚,到近年來隨著離岸風電發展而衍生出的多類海上工作,他都有參與。分享過程中,他生動地描繪了烏魚季,從馬祖到興達港,各地漁民混雜著緊張與興奮的「追烏」盛況。同時,佐以豐富的圖像資料,他也向參與者介紹了鯨豚觀察員、海洋生態監測等與風場建設相關的工作。雖然離岸風電作為一個社會議題有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但對於在風場及其周邊作業的人的生活,長年在陸上的我們仍缺乏瞭解與想像,純卿的親身體驗與一手資料也因此顯得尤為可貴。對海的熟悉與敏銳,也讓他得以指出海洋正在發生的種種變化,如海水的味道和「變得比較奇怪」的魚種。雖然這些變化的程度與原因還有待更多研究來進行釐清,但純卿的觀察已足以讓我們開始反思當今人與海洋的關係。
姚秋如老師探索鯨豚DNA
身為鯨豚研究者的姚秋如老師從鯨豚的演化史出發,為參與者帶來了一場兼具時間和空間廣度的鯨豚知識講座。而針對本系列活動的重點,台灣西海域,秋如老師也聚焦瓶鼻海豚、台灣白海豚和露脊鼠海豚三個物種,深入介紹它們現在所面臨的威脅與困境。秋如老師分享道,自己曾在桃園竹圍附近的海岸偶遇一隻擱淺的海豚,因腐爛程度嚴重當下無法進行物種辨識,唯待幾年後,自己通過DNA定序研究才得以確認當年擱淺的海豚是一隻台灣白海豚。或許因為這樣不同尋常的相遇,秋如老師也著重分享了鯨豚擱淺的研究。常有的認知中,鯨豚研究往往是出海的研究,但秋如老師的分享擴展了大家對於鯨豚研究之場域和空間的想像—從海洋到實驗室,都有鯨豚的故事在發生。
林惠真教授反轉紅樹林印象
戲稱自己的生活就是沿著臺灣大道展開的林惠真老師則分享了她深耕高美濕地數十年的所知與所思。以實證研究者的嚴謹,惠真老師在分享中破除了大家常有的幾個迷思。比如,海岸濕地雖然生產量大、食物鏈短、生物個體數量多,但受鹽度限制,生物多樣性其實相對淡水和海水環境較少。又比如,紅樹林要成為「藍碳」其實需要具體的條件,即底泥封碳;而沒有被沉澱的紅樹林反而會產生河道淤積、沙灘破壞及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態問題。藉由這些例子,惠真老師告訴參與者們,身為講解員需要傳遞正確的知識,但更需要引發聽者的思考,讓聽者能夠「帶著一個想法回家」。在精彩的室內講座後,惠真老師也帶領參與者在高美濕地附近進行實地走訪。遊客如織的木棧道之外,紅白相間的燈塔和舊海堤是高美濕地更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也見證、記錄著這裡從海水浴場變成濕地的歷史。
不同視角的心海故事
從海上工作的人的經歷,到海洋與岸上的鯨豚的故事,再到海岸在地的生態與歷史,三位講者的不同視角豐富了我們對海洋與海岸的理解;期待這場海洋生態導覽培訓的參與者能將這些知識與體驗帶給更多的人。
接下來我們將在苗栗、彰化、雲林和嘉義舉辦系列培訓、邀請不同講師進行分享與導覽,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繼續關注!
主辦單位海委會海洋保育署 執行單位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